您的位置:首页 > 皮革纺织 > 地毯 > "安徽刘翔" 何日横空出世?

"安徽刘翔" 何日横空出世?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8 11:36   浏览 N 次  

201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对于安徽体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广州亚运会,安徽军团破天荒地摘得13枚金牌,创历史之最;四年一度的省运会在淮南市举行,创下了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金牌设置最多、投资最大这4项之最;此外,张亮亮、邓琳琳等安徽名将在世界大赛中夺金摘银、惊喜不断。距离伦敦奥运会只有一年多时间,安徽选手准备好了吗?12月中下旬,本报记者历经10余天的调查采访,在又一个冬训开始时探访皖军,寻找新的许海峰、新的邓琳琳。

"安徽刘翔" 何日横空出世?

得田径者得天下。然而在广州亚运会上,中国田径只收获13枚金牌,可谓差强人意。与中国田径的尴尬境地一样,安徽田径同样如此,只有跳远选手陈亚玲一人征战广州,最终未能进入前八名。许海峰、新的邓琳琳。

喜爱是坚持的动力
不少人肯定还记得去年全运会那场惊心动魄、历经3个小时的女子撑杆跳高决赛。从傍晚6点到晚上9点,加赛4场,降杆4次,来自安徽芜湖的吴莎共试跳16次,最终以4.35米摘得金牌,这也是安徽田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12月21日,记者在省田径队室内训练馆见到了这位美女冠军。
助跑、起跳、腾空、越杆……刚进田径馆,记者远远便看到了吴莎正在练习的身影。“虽然现在一天训练2个半小时,但我觉得不累。”训练间隙吴莎告诉记者,虽然无缘广州亚运会,但会一直坚持下去,“撑杆跳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从13岁来到合肥训练,吴莎已经在这个项目上坚持了12个年头,“现在训练条件、待遇啊都挺好的,省队队员每个月基本工资在2000元左右,包吃包住,取得成绩还有奖金。”
像吴莎这样的省队大牌选手待遇在合肥已不算低,但他们一旦退役,又该何去何从呢?从少体校开始,到省队甚至再到国家队,每一个项目都是成就一两人,淘汰一大批。吴莎的背后其实有更多的默默无闻的队员。
虽然已是隆冬,但省田径队训练场还是热火朝天。训练虽苦,但记者却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快乐。“喜欢这项运动,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王万培,这位为安徽田径奉献了半个世纪的著名教练向记者坦言,除了喜爱,别无其他。

跨越9年的田径赛
今年8月,合肥举办了2010年全省县级田径运动会。这是继1999年和2001年之后,我省第三次举办全省范围内的县级田径赛事,足足跨越了9年。虽然省体育局非常重视这次比赛,但还是出现了“一头热”的窘境:全省61个县(县级市)仅24个县组队参赛。
“本次比赛的选手在吃住方面实行免费,但池州、蚌埠、淮南、马鞍山、六安5个市竟然没有派出一个县组队参赛。说到底一句话,就是很多县根本不重视这次比赛。”当时在省体育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强武自揭其短。作为赛事的主办方,这样的表态实属罕见。
“我们临泉县适龄青少年有40多万,但县里的田径运动员不过才30~40人,这样万分之一的比例在全省还算高的。”一位临泉县体育局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基层的田径运动发展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是“练田径的孩子太少”。在1999年和2001年,参赛选手都在700人以上,而今年却只有375名选手参加,人数锐减了将近一半,这场全省县级田径赛事正是安徽田径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基层田径日益萎缩、发展举步维艰的现状。

基层主管部门萎缩
省级体育主管部门主办的赛事得不到支持和响应,究竟为什么?“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日益弱化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很多市县,体育局已经不再是一个**的行政机构。机构改革后,成为文广新局或者教体局等机构中的一个部门,人员很少,在此情况下开展基层体育活动,肯定显得力不从心。”强武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原因所在。
今年10月份,四年一度的省运会在淮南举行,表面上看,田径项目是参赛选手最多的,但这却是虚假繁荣。“不可思议的是,池州市居然没有派队参加田径项目的比赛。”强武告诉记者,池州是我省第一个把体育行政部门撤掉并到教育部门的市,“池州市体校曾经培养出很多优秀的田径运动员,然而机构一经合并,体育立刻萎缩。”不仅如此,六安、黄山、阜阳等市的体育局,甚至连一块标准的田径场都没有,而各高校、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田径场。“在有些县,体育主管部门不过是一个科室,一两个人,这能做些什么工作呢?”

人留下来了,心还在吗?
王春雨,15岁,全省女子800米冠军。在今年的省运会上,她以2分07秒25的成绩打破了保持长达18年之久的全省纪录。一个15岁的少女,居然打破了成人组的纪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春雨来自宿州农村,完全是从田间小道上跑出来的。
然而,省运会上取得冠军之后,王春雨还没有离开淮南,来自河南、上海、辽宁、广东和江苏等地的教练员便蜂拥而至。一位外省教练甚至直接开车来到王春雨的老家,将一叠现金拍在她父亲的面前,要带王春雨走。“发现了好苗子,很怕学校不支持、家长不配合,但最要命的便是这赤裸裸地挖墙角。”强武主任显得很无奈。
“目前全省田径注册运动员5000多人,而常年参加比赛的只有600人。省队有98人,而运动员编制却只有61个。61个是什么概念?光全运会田径项目金牌就多达90枚!”强武与记者侃侃而谈时显得忧虑重重,“陕西这样一个西部省份,田径运动员编制多达110个,可想而知我们的地位。”
199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王东强,被国内田径界誉为“小刘翔”。今年青奥会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他以13秒41摘得银牌。虽说王东强是安徽人,但他早些年投靠了江苏省队。“现在王春雨已经被我留住,不会跑了。”强武说,“但人留住了,心留住还需做许多工作。”

一位老教练的心声
“点正好,再高一点……”每周二和周五,王万培都要来到省田径队室内训练馆,亲自指导吴莎训练。王万培,这位国内女子撑杆跳教父级的人物,曾带出过中国首位女子撑杆跳世界冠军蔡维艳,从1960年来到省队,已伴着安徽田径风风雨雨地走过半个世纪。
“安徽田径的现状,同样也是中国田径的现状。1977年在石家庄,我们拿到了男子800米和4×100米的全国金牌;1989年,安徽也拿到了女子铅球的全国冠军……”说起历史,王指导如数家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安徽都有标志性的优秀选手出现,但都只是昙花一现。往往是一个优势项目的教练退了,这个项目便随之衰落。
“与国外的差距怎么弥补?其实不在于训练量的大小,关键在于训练理念的转变。”王万培道出了心声,“国外选手注重技术,技术是撑杆跳的灵魂。多和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交流,才能提高我们撑杆跳的整体水平。”
面对着安徽田径的种种问题,作为主管部门的省田游中心也在不断地努力着,强武就表示,“我们与安徽工业大学已经签署协议,共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虽然已经迈出了一小步,但振兴安徽田径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李泽文/文 王从启/图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