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皮革纺织 > 纺织面料 > [转载]北京特有的寺庙文化 太监庙

[转载]北京特有的寺庙文化 太监庙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5 18:01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北京特有的寺庙文化 太监庙作者:随意

北京特有的寺庙文化---太监庙

文/随意[原创]

雪后,站在马路西侧向对面望去,在一片灰色中或许还可以朦胧可见透出的一点红,看出山门的模样便知这是一座寺庙,这就是称之为“太监庙”的万寿兴隆寺,久住此地的人们都不一定说得清它的由来,就不用说来北京旅游或路过此地的朋友们了。现在里面还住许多人,只是没了僧人和太监,而是普通的居民,如果有一日再来北京从天门广场步行途径北长街前往北海公园,留意的话或许还可以看到,要不然你一定会失去机会的。

万寿兴隆寺

这座万寿兴隆寺的“太监庙”坐落在北京的西城区北长街39号,它就是电视剧《苍穹之昴》中“富贵寺”的原型。万寿兴隆寺在明朝的时候原本是兵仗局佛堂,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御笔题字把它改成了“万寿兴隆寺”,当时在清朝太监行里这可是有名的退休养老的好地方,有一种说法是太监退休之后都愿意投奔寺庙,目的就是图个在佛祖面前人人平等,时间长了寺院理所当然就成了太监退休之后的首选地了。其实呢,这里也不是人人平等,因为这个养老院也不是人人都能进的,它也分三六九等,万寿兴隆寺可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养老院,而且它的门槛还挺高,

首先这个太监的身份高,也就说退休之前这个人得有一定的职业地位。那些扫地、刷马桶的或是做杂活的太监想进来是不可能的。

其次还得有见识,阅历广、见过大世面。

最后一点也最重要的,就他还得交过会费。因为在这所寺庙里,有一个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的组织,所谓养老义会,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养老保险,要想退休之后有地方养老,退休之前就得就拿养老保险,具体措施就是太监们在职期间必须向寺院缴纳一部分资金,退休之后才可以在该寺院养老送终。

北京有许多的寺庙都不是起初的寺庙了,许多都是开放供人们举行宗教活动的同时起着养老院的作用,但这只是太监独有。北京是明、清两大帝国王朝立都之地,由于在明朝倚重太监也使得太监群体达到了空前庞大的规模,到清朝仅管对宦官的使用有所节制,特别是在参政议政有效地加以了控制,但是太监的人数没有减少。由于太监人群有着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在北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太监庙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北京有多少太监庙呢?相关资料统计的不一致,但起码应该不少于30坐这样的寺庙。

北京市内不少重要的太监庙原本多是佛寺,如万寿兴隆寺、金山宝藏寺等等,太监接管后主祭佛像、寺名等并未有较大改动。太监从僧人手中接管佛寺,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太监借重修佛寺的名义,而将佛寺赎买过来,如万寿兴隆寺完全由太监掌管的,这是在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八日,其中有总管刘福庆、总管张祥、首领牛进忠,置得万寿兴隆寺庙宇一座,内原有养老太监等住宿养老,每人各交钱伍拾伍吊文,因庙内原有香火地,俱系僧人真庆典当,后来总管刘福庆陆续置买房间地亩,以为永远香火及养老太监等食用不缺。

可能由于经济拮据,兴隆寺僧人真庆将寺院原有地产典当给太监,最终将全寺都“卖”与了太监,这样兴隆寺作为容留太监养老的佛寺。在十九世纪初,正式变成了专供太监养老,由太监自我管理的太监庙。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也可证明这一点“据调查兴隆寺有附属房屋多处,均未登记,嗣传该寺住持王修臣来局询问(代表张绍昌、陈泽川)。据称兴隆寺前住持真庆,于前清嘉庆十六年,将寺产卖与养老义会,有字据为凭,后又陆续添置房屋八处,均系养老会之附产,故未登记等语。查兴隆寺既由该会购置,所有附属房产亦均在嘉庆十六以后所买,所称并非庙产上述事情拟即免予补登祈鉴核签呈。”这就说明兴隆寺本为僧人产业,在嘉庆十六年卖与太监养老义会,已非僧人庙产。
十九世纪中后期,清廷对太监的监控有所放松,大批太监得以在北京白云观受戒,并以全真教道士的身份住持太监庙。太监到白云观受戒,无疑能够提供其宗教地位。当时有清廷太监张崇元、信翰臣等出资修建,以备太监后世养老之所,为宗教立场地位计,即皈依白云观,法为龙门派岔支霍山派道士,此后太监多入霍山派,至清末著名太监小德张,道名“张绪英”,即为霍山派第五代“绪”字辈,龙门派则无“绪”字。末代太监孙耀庭道名孙善福,为霍山派第七代。

孙耀庭是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人,在家中是老二,8岁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于1916年,到原清朝摄政王府,后正赶上原清朝载涛贝勒处要人,孙耀庭就去了载涛处当差,载涛给孙耀庭起名顺寿,1917年孙耀庭离开载涛处,回到老家,不久又通过宫内北花园太监首领欣衡如,进了紫禁城,伺候九堂副督领侍任德祥,后又伺候端康皇太妃、“皇后”婉容。

1924年11月5日随溥仪从紫禁城回到原摄政王府。载沣让孙耀庭回了老家。不久他又回到北京北长街的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后,孙耀庭曾去长春溥仪处当差,后因患病离开长春回到北京。1996年,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死于广化寺。

翻开中国的寺庙文化史时,无疑对我们了解佛教,以及在其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绚丽多彩的寺庙文化现象发挥着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楚的看到北京特有的寺庙文化的独树一帜,它所表明的已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场所建筑特性,也不仅仅是人们宗教活动寄托向往的圣地。而且它还承载着宦官、太监们人生历程中的一段悲凉。

注:在此特感谢 曦里糊涂下江南 曦曦网友,本博采用了阁下的图片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